互联网租车模式在烧钱背后,在融资之后,不知道走向何方?

这几年,在美国、中国两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,有一类公司同时变得炙手可热。美国是Uber、Airbnb,中国是途家、小猪短租、丸子地球、爱拼车等。它们真正在用“互联网思维”(原谅我用了这个词)解决人类的出行和度假问题,玩的是“分享经济”模式。

本质上,Uber、滴滴、友友租车都是一个按需服务的超级O2O平台,它整合了大量闲散的社会交通资源,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供需双方去中介化、实时、精准、高性价比的对接,自己赚取少量佣金,实现多赢,而这正是互联网的魅力。

有个报道,北京市私家车超过520万辆,汽车尾气对pm2.5贡献率为22%。‘汽车共享’在不降低个人移动能力的前提下,并不需要增加大量的私家车。这不管是对环境保护、还是对城市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,而且还增加了人们行动的可能性、便捷性与经济性。所以,这种创新的租车模式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层面的一路绿灯。

资源共享是不错的社会经济趋势。

但是不要象某些租车公司一样,只是一味的的融资,没有把服务提到最重要的地方!